省运会开幕,“晋”行曲铿锵
以行政力量以钢为纲,以为抓住了钢,其他自动带上来,其实做不到。
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要想事先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是非常困难的。一说监管,又变成政府管市场、管企业了
经过30多年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改革越过了帕累托改进阶段,既有利益格局和新增利益预期调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2.8万余字的报告全文中,改革一词出现了84次,可见改革分量之重。正如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通常是由党中央集中全党全民智慧,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出战略取向和主要任务,进而通过部分地区试验突破、经验积累和推广过程,逐步形成新的制度安排,并通过修订或制定法律法规把改革实践的创新成果巩固下来,在动态中实现改革创新、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正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成功进行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规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总体部署,要把改革开放贯穿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改革是在和政治、经济的高端打交道,是一项兼具复杂科学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全方位系统工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制度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体制优势,才能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中国经济转型、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的愿望很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
从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企业产值、企业利润、税收及公共财政资源的贡献等统计数据上看,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三、关于国进民退与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关系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国进民退背离了市场化方向,可能逆转改革开放的方向国进民退背离了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方向,这种趋势既不正常,也不健康。这意味着,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要遏制国进民退的趋势,出路就是要重新启动国退民进改革。
闽闽东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福建电子集团介入闽闽东重组,是在省政府全力指导下进行的。数量巨大的民营资本被限定在下游产业,当它们试图向上游进击的时候,必然遭到政策性的打击。
人们将这种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现象称为玻璃门或弹簧门,看着是敞开的,实际是进不去的,一进就碰壁。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也从2009年开始持续关注国进民退争论。被广泛传言的山西煤炭企业重组,事实上并没有形成所谓的国进民退格局。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就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国进民退争论的提问,代表中央作出明确回应。
在四万亿振兴计划中,国有资本几乎得到了所有的重要政府订单。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重申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主张,提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不是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共同发展、国进民也进的关系,双方都要做大做优做强。五是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停滞不前。
(贺宛男:《死到临头还得政府出面》,《财经时报》2001年11月10日。金融服务也不能讲出身,不能说你是国有企业,就贷款给你。
所谓反垄断于史不符、于理不通、于法无据、于民有害、与党相违。对于所谓国进民退的个案,不应简单持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态度,应该结合其背景和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二是对国有企业认识上有偏差。私有化的主张者不仅要求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领域,他们还要求国有经济退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不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一些人以反垄断为名亵渎国有经济,进而削弱乃至取消国有经济。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国进民退成为中国一个火热的流行语,被列入中国流行语发布榜,成为企业界最流行的短语。三是我国很多人受到国家经济安全或者国家金融安全论误区的影响。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
四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许多中小民企受到直接冲击,而且是首当其冲。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关于国进民退的形态特征,一些人认为主要表现为三种。私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有其地位,但是,私营经济具有两面性,即除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一面外,还具有剥削性消极的一面,剥削追逐私利这一本质会带来如劳资纠纷、两极分化等一系列社会后果。
1.国进民退涉及很多行业领域,逆市场化的趋势是严重的,并且列举通钢7·24事件、山西煤炭企业重组、地方政府争抢央企高额投资、央企争夺房地产市场的地王、新《邮政法》抬高民企快递门槛等案例作为依据。文献统计表明,以2008年为起爆点,国进民退争论在2009年跃居为新闻舆论的关注焦点,在2010年进一步升级为以期刊论文和图书出版为载体的学术热点。
二、关于国进民退真伪与规模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国进民退浪潮大规模呈现,2009年以来愈演愈烈关于国进民退的规模大小和演进趋势,说法很多,这里将有代表性的说法综述如下。现在是到了重点考虑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时候了,因为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将不复存在。政府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市场力量出现了倒退。他是民营企业,对不起,没钱。
以经济统计数字作依据,表明没有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可以扩大垄断,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以便坚持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旧观念在作怪,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出现徘徊和后退。依据《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等情况,其股票将暂停上市。
从政策上要开放国有垄断行业,经济领域无禁区,不能说有些领域只能国有企业做,民营企业不能做。一般说来,这些特殊部门和行业由公有制企业经营要比私有制企业能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战略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国进民退并不发生在所有的行业,国有企业集团聚集在少数上游产业,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盈利能力迅猛增加。10多年来,国进民退争论的要点和细节纷繁复杂,重大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国进民退的真伪与规模问题。
李荣融在《国企改革发展30年:宏大的工程》中将新国企的生命力与活力概括为9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的特殊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而不能局限于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无论从经济事实上还是经济理论上看,国进民退都是一个伪命题。从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行某些国有化的措施看,从国家现行宏观政策取向看,从国企和私企的发展趋势及其比重消长看,从市场经济运行的操作层面看,从理论逻辑与论断的准确性看,所谓国进民退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一种主观论断。
2.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经济刺激方案,使资源大量流向国有垄断企业。另一种观点认为,总体上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对于个案现象应具体分析从国有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战略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几十年的实践结果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趋势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在下降,我国总体趋势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
这是中央对国进民退争论的公开表态,包括两个要点:第一,目前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同样也不存在民进国退的问题。在有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部门及自然垄断产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控制和垄断,而在于谁来控制和垄断。
这些部门天然是高利润部门,而且关系国家和公众利益,应当由公有制经济来承担,不能让私人资本来发财。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